
近日,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以下簡稱“兒慈會”)被卷入慈善捐贈配捐的詐騙風波,數位患者家屬發表聲明他們參與配捐的錢都被騙走,總金額高達上千萬。據悉,涉案人員柯某已經在接受公安機關調查,但患者家屬參與配捐的錢款仍下落不明。隨著這些事件的發酵,越來越多的慈善組織陷入輿論風波,其中大病救助公開募捐中配捐的合法合規性再次引起大眾廣泛關注。慈善捐贈不能返利,慈善捐贈不允許回扣,那么慈善捐贈可以配捐嗎?
有關配捐的概念并沒有在慈善法中有任何表述。通常來說,配捐是指某一慈善機構或其他主體在某一特定時間內,根據捐款人向指定的公益項目捐出的數額,拿出相應的數額捐贈給同一公益項目的行為。作為是承諾捐贈的一種情況,配捐模式其實最早是由騰訊公益的“99公益日”興起并逐漸發展起來,其初衷是為了呼吁更多的愛心人士參與到慈善捐贈當中,其中大眾每捐贈一定數額騰訊公益便會補貼相應比例的金額。配捐模式起初起到了非常積極的正面作用,不僅幫助了許多存在經濟困難的大病患者家庭,而且帶動更多人參與慈善。
慈善捐贈是否可以配捐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看看各項法律法規中對于慈善捐贈的定義。《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中對捐贈做出規定:捐贈應當是自愿和無償的,禁止強行攤派或者變相攤派,不得以捐贈為名從事營利活動?!吨腥A人民共和國慈善法》第三十四條規定:本法所稱慈善捐贈,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基于慈善目的,自愿、無償贈與財產的活動。從中不難看出慈善捐贈都是建立在自愿與無償的基礎上進行的,并且法律明文規定禁止攤派或變相攤派。而配捐作為近些年來流行起來的一種新概念,使一些慈善組織按照一定的比例,承諾在捐助者捐助金額上額外增加捐款,從而達到鼓勵大眾積極參與慈善募捐的目的,其本意上是一種慈善行為。因此,法律并不禁止配捐模式。配捐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慈善捐贈的效率及成果,推動了公益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
“兒慈會”此次被卷入風波實際中問題是出在“套捐”這種形式。相較于配捐,不同的地方在于家屬將自己的錢替換配捐中本應通過發動大眾籌得的善款,以此來給公益項目充值或流量從而獲得慈善組織相應的資助或補貼。由于大病患兒的治療費用通常都是百萬起步,家屬們通常在經濟上面臨壓力,短時間獲得幾千元補貼對他們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因此愿意用自己的資金套取更多的捐款。患兒家屬自籌善款甚至借款的目的是為了自身家庭獲得救助而非出于公益慈善,《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規定,慈善募捐是為不特定多數人而開展的募捐活動,需為公共利益而進行?!洞壬品ā返谒氖畻l還規定,捐贈人與慈善組織約定捐贈財產的用途和受益人時,不得指定捐贈人的利害關系人作為受益人。由此可見,套捐模式中由家屬出資充值公益項目并獲得補貼的行為顯然是不合法的。套捐是自己為自己捐贈,套捐行為并不是慈善捐贈。“套捐”亂象的存在,對慈善捐贈的合法合規發展帶來消極影響。另外,慈善組織也不應當要求或接受受益人對自己的捐贈。這種通過自己捐款來獲得機構的額外捐贈的行為脫離了真正意義上的捐贈,本質上是一種欺詐行為,其與慈善組織的長期發展目標以及大病求助的目的是相偏離的。
綜上所述,慈善活動中可以采用配捐的方式參與慈善捐贈。但在慈善活動中采用“套捐”的方式獲取慈善捐贈違反法律規定,尤其將捐贈資金轉到個人名下不僅不符合法律規定,而且很容易被卷入騙局。廣大民眾在參與慈善捐贈時需要甄別其中是否存在套捐違法行為。慈善組織也不能袖手旁觀,應當強化內部管理,積極普及慈善捐贈基本知識并給予受騙者力所能及的幫助,還給慈善捐贈一片凈土。